又是一年就業季。在經過了高考招生這個入口的檢驗後,畢業生們迎來了就業——這個出口的“大考”。
  今年3月前,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陸續公佈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而從2014年起,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編製和發佈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將就業質量情況作為招生計劃安排、學科專業調整、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參考,完善就業與招生、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
  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話來說,“畢業生就業狀況是高校人才結構和培養質量的綜合反映和重要標誌,關係到學校的生存發展和社會聲譽”。
  計算機專業淪為調劑專業
  4年前,當南京理工大學新任學工處處長龔建龍看到當年該校的計算機專業招生情況時,這位昔日計算機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前任院黨委副書記有些傻眼了:曾經相當熱門的計算機專業,居然淪為被調劑的專業。
  2003年之後,計算機專業的就業出現了一些問題。曾被視為高科技的計算機專業走下神壇,不少用人單位這樣評價:學計算機有什麼,誰不會啊?
  “對重點高校來說,培養的不是一線的操作人員,還要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江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陳安軍說。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的總結非常形象:“出口決定進口,老百姓評價學校辦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講,主要看出口,看你就業好不好。學生的就業狀況反映社會對人才的評價和需求,也體現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最終的就業率只是一個表象。”北京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李長春說。
  而從2010年起,教育部開始發佈上一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學校的名單。與一般的表彰先進不同,專業調查機構的社會評價被首次引用到高校就業工作好壞的評價標準中。更重要的是,就業工作不是孤立的,它被放在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而且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希望用就業導向來引領人才培養的改革。
  不少學校已經開始靜悄悄的改革了。這次,就業成了一個抓手。
  不能因為教師沒有課上就必須開設這個專業
  江南大學的調整堪稱“大手筆”。2010年,這所以輕工專業見長的高校,在全校本科生規模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削枝強桿”,對連續2年初次就業率低於80%的社會學、行政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等13個專業實施停招。6個學院100來名教師的崗位發生變化,700個招生指標被分配到其他專業。
  “我們有個指導思想,未來學校必須明確發展重點。”陳安軍說。
  目前,在北京交通大學的57個本科專業中,已有信息工程、俄語、漢語言、國際經濟與貿易、思想政治教育5個專業停止招生。該校教務處處長李長春說,下一步將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和學校的辦學實際情況,考慮撤銷長期不招生的專業。
  而南京理工大學也在這幾年先後減少了電子商務、經濟學、應用數學、工業設計和交通工程等就業率後十名專業的招生計劃。
  在這幾年的調整中,不少學校減少或者停止招生的,多是昔日的熱門專業。
  南京理工大學多年來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機制。每年,學工處都要出兩份報告:一是每年年初招生報告,著重分析生源情況統計,比如,哪些是生源比較差的專業,甚至連第一、二、三志願都沒有學生報考,只能靠調劑的。這份報告要在學校內部通報。
  另外一個是每年9月份的就業報告,主要是通報就業率比較低的專業,也包括分析四年後熱門專業的飽和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才培養質量問題。
  龔建龍說,學校通過這兩個報告來調整方案。如果連續3年專業的就業率都在60%徘徊,就建議停辦或者進行大的調整。學校的宗旨很明確,“不能因為教師沒有課上,這個專業就必須辦下去。”
  但是就業率並非包治百病。龔建龍表示,通用學科要採用招生就業相兼顧的政策,但是核心專業、長線專業,不能以就業率論英雄。
  他以南京理工的看家專業——兵器專業為例。十幾年前,兵器專業曾經冷過一段時間,但是哪怕只有20人的小班,這個專業也一直在堅持招生。“這是國家和科研的需求。”
  坐過多年冷板凳後,現在的兵器專業反而壯大了。龔建龍說,現在兵器有兩個專業,每個專業都是大班,一個班60人。
  大學辦學越來越冷靜了
  “大學辦學越來越冷靜。” 江南大學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李紅說。對學校來說,再也不是一見熱門專業就開始跟風了。
  “不是社會需求熱了,老師想上新專業就上新專業,必須符合我們學校的專業標準。”李長春說。
  現在高校要上一個新專業,程序越來越嚴格了。不少學校設立新專業都必須邁過一道坎兒:獲得學校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委員會的批准。
  北京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就沒少反對過新專業的申報。
  隨著鐵路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瞭解鐵路相關知識的小語種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了。學校想辦一個帶有軌道交通色彩的小語種專業。
  沒想到,這個專業被學術委員會否定了。師資力量不夠強只是一個理由,最重要的是,學術委員會認為這個專業定位沒說清楚。
  “說不清楚就是不行”,李長春強調,“提高學校內涵建設,要做的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辦學沒有特色,就沒有立足之地
  如今,江南大學每年的招生專業都穩定在50個左右。教務處的負責人之一陳安軍算了一筆經濟賬:江南大學的師資隊伍1700人左右,辦80個專業和50個專業是完全不一樣的。“任何一個專業都有成本投入。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專業多了,資源肯定分散,辦學成本高。”
  而就管理角度而言,陳安軍說,專業數量下降,管理成本也會下降。“這跟企業生產產品是一樣的,單位產品損耗的成本會降低。”
  南京理工對經濟管理類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按大類招生,及時調整了機械、化工、電光、動力和自動化等學院的專業設置,新組建了能源與動力工程、環境與生物工程和設計藝術與傳媒三個學院。
  龔建龍說,辦學要辦出特色。以該校為例,就是要辦出國防特色。你的特色要丟了,未來沒有立足之地。即使在社會上不熱,但是也不可以丟。
  蘭州大學自2008年起就將畢業生就業率作為研究生招生指標劃分的一個重要依據。通過就業情況的反饋,合理調整專業招生人數,做到專業招生數量的優化調整和合理配置,增加了部分優勢學科和基礎學科的招生數量,促進了學校學科結構的優化。
  南開大學沒有砍掉什麼專業。該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胡軍對記者說,學校不會因為一時的就業情況來決定專業去留,而是會根據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綜合因素來考慮。與此同時,學校越來越意識到,就業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而是育人工作的組成部分。
  4月24日,北京交通大學剛剛召開了一年一度的本科教育工作會。不過,今年這個會有了新名稱:人才培養工作會。李長春說,今年會議強調的是綜合改革,試圖讓本科與研究生人才一體化培養,並根據就業情況建立學校層面的專業預警,“這不是為了減招,而是為了限招”。
  南開大學今年申請了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課題——“全程化視角下的就業工作聯動機制研究”。胡軍說,這個課題不僅是要調研南開內部,還要調研其他高校,希望能夠理清就業與招生、培養的關係。
  很多學校都在做這樣的探索——讓學生在從“入口”到“出口”的各個環節,受到優質的培養。龔建龍說:“人才培養質量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不過是通過就業這個抓手,來促進教學和辦好專業。”
  本報北京4月27日電  (原標題:高校就業質量迎接大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ywusy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